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中国学中从经学研究向中国哲学研究演进的轨迹

严绍璗 北大外文学堂 2022-08-10

严绍璗文集(五卷本)


严绍璗

1940年生于上海市。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荣誉教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 (1998一2014) 、北京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8一2014) 、国际比较文学协会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 (2000一2004)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2010—2018)、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古籍整理与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学会名誉会长。日本京都大学、佛教大学、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先后获得北京大学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多次)、亚洲太平洋出版协会(APPA)学术类图书金奖、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年获日本第二十三届“山片蟠桃奖”,2015年获首届 “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2016年获首届“国际中国文化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本文收入严绍璗《国际中国学研究》)


一、西田哲学体系与日本传统汉学的终结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期,在日本社会向资本主义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传统汉学受到近代文化的严重挑战,另一方面,它又在天皇制政体的支持下,为自己未来的命运做了殊死的抵抗。两种不同的思想文化观念、不同的学术体系在生死存亡的争斗中,其势力互有消长,各不相让。但是,这一时代日本思想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则是传统汉学的势力在逐步削弱,虽然比较缓慢,但近代思想文化还是在逐步浸润着日本人的观念。1911年,日本近代哲学家西田几多郎(1870—1945)发表了著名的哲学著作《善的研究》。这是被评价为日本哲学思想史上第一部摆脱中国传统儒学文化影响的哲学著作。《善的研究》这部哲学著作的诞生,表明日本思想文化领域经过明治时代以来四十余年的反复争斗,终于在哲学形态上即从观念到表达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相脱离。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日本传统汉学在经历了近三百年的发展之后,于20世纪初走向其终结在理论层面上的主要标志。当代日本文化史的一些研究家,把西田几多郎的《善的研究》称为“第一部日本哲学著作”,“是唯一的哲学书”等。西田几多郎的《善的研究》,无疑是日本哲学思想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但事实上它并不是第一部,更不是日本唯一的哲学著作—当然,日本古代的哲学著作,由于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因而常常借用中国文化的观念,乃至依托其表达形式。这便是我们在江户时代的思想家们,不仅是汉学家,乃至国学家和兰学家们那里所看到的一种普遍的文化势态。但是,不管这种假借达到何种程度,他们也仍然是表达日本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思想家,我们怎么能够想象把自藤原惺窝、林罗山以来的汉学家,把以本居宣长、平田笃胤等为代表的国学家和以新井白石等为代表的兰学家们排挤出日本哲学思想家的行列呢?日本一位学者说“日本古代没有哲学”—这正是深刻地表现由“脱亚论”所造成的“分裂的中国观”。西田几多郎在《善的研究》中所表现的最主要的特征,便在于他第一次不再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观念,也不采用传统的思想表现外壳,而是采用一种独自思维的逻辑形式来表达哲学家本人的意识现象。但是,正像日本近代文化在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后,并不是走向纯民族的一元形态,而是表现为更加复杂的多元形态一样,《善的研究》开始了日本固有的哲学观念与西洋哲学的变异复合。在明治之前的幕府统治下的汉学时代,日本哲学主要是以汉学的形态出现,这实际上便是中国本土上哲学主要表现为经学形态的一种折射。1874年(明治七年),当时“明六社”的成员西周刊行了《百一新论》和《致知启蒙》,奠定了日本近代哲学的基础。西周在《百一新论》中首先把西方的Philosophy定名为“哲学”,其主旨则是论述如何以哲学的观念在方法论上把诸多的学科统一起来。当然,对西周来说,他使用“哲学”一词,只是提出了一个近代学术的概念,还没有明确地提出哲学的本体问题。西田几多郎与其《善的研究》,便在这一方向上大大地迈进了。《善的研究》全书分为“纯粹经验”“实在”“善”“宗教”四篇,而其中“纯粹经验”是西田氏自身哲学体系中的一个根本性的范畴。这一范畴所包含的内容物,即是一种既非物质也非精神的意识现象,是“主客合一”“物我相忘”的“物即心,心即物”时所获得的“事实原形的现在意识”。本来,“纯粹经验”是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提出的,并与他的“情绪论”(情绪说)相一致的哲学概念。詹姆斯认为,“纯粹经验”是世界的本体,此外并没有任何实在的东西。这当然是一种唯意志论派的观念。西田几多郎在《善的研究》中,运用詹姆斯这一哲学概念,以图表达他自身的经验感受—西田氏在“纯粹经验”中所叙述的意识现象,实际上就是由他本人在参禅入定时所获得的“物即心,心即物”的“空无”的感觉,不过,他采用了西方哲学的外壳加以表现。1927年,西田几多郎又刊出《从动者到见者》一书。西田氏运用古希腊柏拉图把“空间”“容纳”表述为“场所”的哲学概念,把“场所”阐述为“意识对象的存在与相互联结的地方”,并把“场所”分述为“有的场所”“相对无的场所”“绝对无的场所”,而把其中“绝对无的场所”作为意识的最高界限。西田氏认为,“到了真正无的场所,我们就会看见意志本身”,这其实就是西田几多郎信奉禅宗,长期参禅,追求“空无”的极致的范畴。
二、中国哲学研究学科的发生在日本汉学向中国学这一近代学术的蜕皮中,较早形成的是中国哲学研究,当时用语称为“支那哲学”。但是,在日本中国学的早期学者中,对中国哲学抑或中国哲学史的学科概念,事实上看法很不一致。中国哲学这一范畴的出现,是与日本近代文化中的西洋哲学、印度哲学相并列的。日本一部分学者认为,这是不得已而采用的学术概念—因为中国的文化一般不承认“神”,因而也就缺少辩证法的存在,它又缺乏原本意义上的形而上哲学。因此,当1888年内田周平(1854—1944)刊出日本最早的一部《支那哲学史》时,他在“识语”中说:“概观支那诸流之学术,依次论之,此其从来未有撰著者,余之讲义正属开创,其困难亦不少。”内田周平提出中国哲学史概念,是概述“支那诸流之学术”。它的杰出之点在于,不仅仅把儒家作为学术的正宗,同时还包括了“诸流之学术”,从而显示出与传统汉学家的立场相分离。但是,在此之前数年,东京帝国大学最早建立“印度、支那哲学讲座”时,中国哲学主要是经学的知识和经学的解读。因此,它的特点与其说是哲学形态的,不如说它更接近于语文文献学形态的。其后,日本中国学创始时代实证主义大家狩野直喜,主持京都帝国大学“支那哲学讲座”,他把中国哲学解释为“支那古典学”—它包括了经学和诸子学的内容。因此,所谓的中国哲学史,便是中国经学与诸子学共同发展中的中国古典学史。然而,1910年出版的小岛祐马(1881—1966)的《支那思想史》,诚如该书标题所显示的,小岛祐马对于“支那哲学”这一概念,持完全否定的立场。当然,从日本近代以来在一般的大学讲坛上逐步地确立了的所谓“支那哲学”,实际上是以儒学解释为主,兼有诸子学内容的一门学术。或许可以这样说,日本中国学领域中,最早是从中国哲学开始实现对传统汉学蜕皮的,但是,它又是在近代日本中国学领域内,在诸学科中最后一个完成近代学术转化的学科—其前后经历了半个世纪,大约一直到战后,中国哲学才真正脱去了儒学的维护体制秩序的色彩,而成为真正近代意义上的人文学术。即使如此,这一漫长的蜕皮过程,在转化之初,也是极为繁难的。1894年,井上圆了(1858—1919)创办的哲学馆(即今日本东洋大学的前身),出刊了杂志《东洋哲学》。以此为基地,近代哲学家们发表了一系列论战性文章。如秋水生的《支那哲学史研究之必要性》(第4编1期)、《汉学研究的方法》(第4编4期),如实如空的《启发汉学家家》(第5编3期),远藤隆吉的《儒教史与哲学史的区别》(第9编4期)等论文,皆试图以近代西方哲学观念与哲学学术史体系为标准,建立起与西方哲学论相并列的中国哲学史体系与方法论。其中,1897年秋水生在《支那哲学史研究之必要性》一文中指出:

盖吾人倡言支那哲学史研究之要,此非徒以编年性排列孔、孟、老、庄、杨、墨诸学说传记,而是寻绎一家之学说,前后之形势,并论及其影响。此即发挥学术进步之必然性,而可称为一般性之系统研究。

著者在这里提出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模式,是希冀以西洋哲学史的学说史研究来替代历代的学案研究,这便不仅仅是注重一家学者的传记,而且强调注重它的学说、学说形成的诸种条件及其影响。秋水生认为,这才是符合学术进步之必然性的一般性系统研究。当时的汉学家们,反对汉学做这样的蜕皮。他们仍然强调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根本点便是阐述其“性命之理”“道德之元”,希冀保持汉学的旧有的范畴。为此,秋水生又在《东洋哲学》第4编4期上,撰文题为《汉学研究的方法》,指出:苟欲真施新研究,则吾人必先虚心静气。科学之新研究,绝非嗜好、信仰和崇奉之可比许也。(对中国思想)宜从诸多方面给予历史性、比较性、科学性之研究。在此种学术形势下,日本学术界逐步开创了近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研究。1881年,东京帝国大学对学科设置进行变更,在原先的“和汉文学科”中,设立了“印度、支那哲学讲座”—这是日本文化史上第一次在学科名称中使用“支那哲学”这一范畴。这一讲座设立之初,先由汉学家岛田重礼(1838—1898)等担任讲授。1882年,年轻的副教授井上哲次郎参与主持这一讲座。井上哲次郎与传统意义上的汉学家不同,并不抱残守缺,但他内心深处,却始终是与复活儒学的要求相呼应的。井上哲次郎是一位试图给日本儒学伦理以近代化装饰的最积极的制作者。这么说来,东京帝国大学“和汉文学科”中虽然设立了“印度、支那哲学讲座”,这个讲座虽然有“支那哲学”的名称,然其内容还主要表现为经学形态,尚不具备哲学的意义。尽管如此,日本传统汉学家们终于接受了中国哲学这一新的学术名词,意味着这一领域中弃旧图新的总体势态。到了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东京帝国大学在“哲学科”内正式设置了独立的“支那哲学讲座”,由井上哲次郎主持,从而正式确立了把对中国思想的研究作为“哲学”的一个专门性学科。日本传统汉学向着具有近代意义的中国哲学研究方向的蜕皮,它的总体方向的不可逆转与过程中的复杂性,都是与这一时代广泛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相关联的。一方面是近代学术思想与社会思想的继续发展,一方面是儒学与国粹主义的复活。日本中国学创始时期“中国哲学研究”的发生,正处在这一时代日本社会新旧思想观念相斗的交汇点上。

“严绍璗文集”各卷目录

国际中国学研究

养天地之正气 法古今之完人

会通学科熔“义理辞章”于一炉

我和国际中国学研究

20 世纪70 年代日本学者论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问题

日本学者近年来对中国古史的研究

日本对《尚书》的研究情况

日本学者关于《诗经》的研究

日本学者关于中国文学史分期方面的一些见解

日本鲁迅研究名家名作述评(一)

日本鲁迅研究名家名作述评(二)

《赵氏孤儿》与18世纪欧洲戏剧文学

关于汉学的问答

甲骨文字与敦煌文献东传纪事

日本中国学中从经学研究向中国哲学研究演进的轨迹

中国当代新文化建设的精神指向与“儒学革命”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国际文化意识

中国学术界对Sinology 研究应有的反思

日本中国学中“道学的史学”的没落与“东洋史学”兴起的考察

日本中国学中中国文学近代性研究的形成

中国国际中国学(汉学)研究三十年

我看汉学与“汉学主义”



比较文学研究

我走上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化历程

“文化语境”与“变异体”以及文学的发生学

双边文化与多边文化研究的原典实证的观念与方法论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创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中国学派的构想

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文学研究空间

确立关于表述“东亚文学”历史的更加真实的观念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学术

文学与比较文学同在共存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本细读”的体验

文化的本体论性质与马克思的文化论序说

日本短歌歌型形成序说

日本《竹取物语》的发生成研究

日本平安文坛上的中国文化

论五山汉文学

日本古代“小说”的产生与中国文学的关联

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的质疑

关于比较文学博士养成的浅见








日本文化研究

日本的发现

中日禅僧的交往与日本宋学的渊源

徐福东渡的史实与传说

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的命运

儒学在日本近代文化运动中的意义(战前篇)

日本现代化肇始期的文化冲突

日本当代“国家主义”思潮的思想基础

日本中国学中一个特殊课题—满学

战后60 年日本人的中国观

中国儒学在日本近代变异的考察

日本当代海洋文明观质疑

我对日本学研究的思考

汉字在东亚文明共同体中的价值

中日古代文化关系的政治框架与本质特征的研讨

东亚文明与琉球文明研究的若干问题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文化资材的劫夺

日本近代前期天皇的儒学修养

日本“中国研究”的学术机构

严绍璗教授荣获日本第23 届“山片蟠桃奖”文化研究国际奖



日本藏汉籍善本研究

汉籍的外传与文明的对话

在皇宫书陵部访“国宝”

在国会图书馆访“国宝”

在日本国家公文书馆访“国宝”

在东京国立博物馆访“国宝”

在东洋文库访“国宝”

在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访“国宝”

在金泽文库访“国宝”

在静嘉堂文库访“国宝”

在杏雨书屋访“国宝”

在天理图书馆访“国宝”

在尊经阁文库访“国宝”

在御茶之水图书馆访“国宝”

在真福寺访“国宝”

在石山寺访“国宝”

在东福寺访“国宝”

在日光轮王寺天海藏访“国宝”



读书序录

他序文

序孙立川、王顺洪编《日本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著索引1919—1989》

序王勇著《中日关系史考》

序尚会鹏著《中国人与日本人:社会集团、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较研究》

跋六角恒广著,王顺洪译《日本中国语教学书志》

序周阅著《川端康成是怎样读书写作的》

《多边文化研究》第一卷“卷头语”

序《中日文化交流史论集—户川芳郎先生古稀纪念》

序张哲俊著《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三个母题与嬗变的研究》

序李岩著《中韩文学关系史论》

序刘元满著《汉字在日本的文化意义研究》

序张玉安、陈岗龙主编《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

《多边文化研究》第二卷“卷头语”

序钱婉约著《内藤湖南研究》

序刘萍著《津田左右吉研究》

序王琢著《想象力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

序张哲俊著《东亚比较文学导论》

序张哲俊著《吉川幸次郎研究》

序张哲俊著《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研究》

序《东方研究2004—中日文学比较研究专辑》

序王青著《日本近世儒学家荻生徂徕研究》

序王益鸣著《空海学术体系的范畴研究》

序王青著《日本近世思想概论》

《多边文化研究》第三卷“卷头语”

序李强著《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

序王顺洪著《日本人汉语学习研究》

序周阅著《川端康成文学的文化学研究》

序隽雪艳著《文化的重写:日本古典中的白居易形象》

序牟学苑著《拉夫卡迪奥·赫恩文学的发生学研究》

序郭勇著《中岛敦文学的比较研究》

序潘钧著《日本汉字的确立及其历史演变》

序涂晓华著《上海沦陷时期〈女声〉杂志研究》

序张冰著《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研究》

序聂友军著《日本学研究的“异域之眼”》

序王广生著《宫崎市定史学方法论》

序张西艳著《〈山海经〉在日本的传播和研究》


自序文

《中日古代文学交流史稿》前言

《中国文学在日本》前言

《日本中国学史》代序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文学卷》序论

“21 世纪比较文学系列教材”出版总序

“北京大学20 世纪国际中国学研究文库”总序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学术文库”出版总序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日本文化—严绍璗海外讲演录》自序

《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严绍璗海外访书志》自序

《日藏汉籍善本书录》自序

《日本中国学史稿》前言

《魏建功文选》前言


人物纪、访谈录

好人阴法鲁先生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创始所长乐黛云先生纪事

贾植芳先生的比较文学观

中西进教授的学问

我的老师们

我的生命的驿站

为人民读好书、写好书—严绍璗先生访谈


严绍璗文集(五卷本)

国际中国学研究

978-7-301-32465-3

108元

比较文学研究

978-7-301-32221-5

108元

日本文化研究

978-7-301-32531-5

108元

日本藏汉籍善本研究

978-7-301-32487-5

138元

读书序录

978-7-301-32215-4

108元


微信号 : pupwaiwen

北大外文学堂

点击“阅读原文”带走这本好书!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